2020年, 第40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20-10-31
  

  • 全选
    |
    专论与评述
  • 刘益弘, 杨宇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运用产品建构理论,分析研究了石化行业国有企业的工序以及工序之间的界面关系;依据业务单元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技术特点,将石化行业国有企业分为模块型生产方式与集成型生产方式;分析了这两类国有企业的特点,为差异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 马郑玮, 琚心然, 姚瑜, 冯异立
    现代化工. 2020, 40(S1): 6-11,1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中国2018年3月26日—2019年9月30日上海原油期货(INE原油期货)与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连续数据,采用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R)对INE原油期货与PTA期货价格关联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从顺向联动的视角来看,在不考虑非线性的影响时,原油期货价格与PTA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但非线性关系的加入降低了这种联动效果;从逆向联动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否存在非线性的作用,二者都呈正相关。
  • 陈全, 李馨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导致化工事故发生的各风险因素间的关联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将收集到的2015—2019年间143起事故调查报告进行数据挖掘与清洗,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4类主风险因素出发逐步细化确定了26类子风险因素。采用Gephi软件构建化工事故致因网络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网络规模与密度、加权度、边权、聚类系数、PageRank值分析,研究模型的整体特性及各节点的联系,确定关键节点并对未来化工管理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建议。
  • 曾昭雄, 张志坚, 梁俊, 李毅, 古丽, 施隋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品罐区承担着串联石油行业上下游工序的重要作用,油品本身的可燃性使得罐区存在较大火灾风险,工艺安全管理、消防系统和应急预案组成的多维防控体系可尽量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最大程度减弱火灾事故引发的后果。以西南管道分公司安宁站为例,开展多维防控体系评估工作。结果表明,多维防控体系能够实现可"防"又可"控"的效果。
  • 杨正虎, 张磊, 李卫东, 张树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挥发性有机废气因其污染源较多、传播半径广、对环境污染危害性大,已成为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讨论了宁夏5个典型工业园区各源项排放特征,探讨了挥发性有机废气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治理,并简述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
  • 技术进展
  • 林晓雪, 张妍, 张大帅, 宋军军, 李晨, 张苏敏, 孙天一, 张小朋, 史载锋, 林强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2-25,32.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石墨烯材料的疏水机理及基于石墨烯制备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目前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 高欣东, 冯婧微, 李春华, 魏伟伟, 王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加碳源成本较低,可以提高反硝化速率,因此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常见的固体外加碳源、液体外加碳源以及气体外加碳源的研究及应用。外加碳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大多数外加碳源有机碳释放量高,还可以利用某些废弃物作为外加碳源解决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
  • 霍宇辰, 张茜, 王晓东, 黄伟
    现代化工. 2020, 40(S1): 33-38,44.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渗透汽化技术因节能、高效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液体分离领域。金属有机骨架(MOFs)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与聚合物相容性良好等特性而成为制备用于渗透汽化的混合基质膜最有前景的材料之一。简述了MOFs的概念和种类;总结了用于渗透汽化的混合基质膜对MOFs的选择标准,并综述了基于MOFs的混合基质膜在渗透汽化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MOFs的混合基质膜在工业放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展望了其未来在渗透汽化分离液体混合物方面的应用前景。
  • 郑晓雨, 王德高, 赵彦彪, 胡琨, 郑珲, 高利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基苯丙胺合成路线主要包括Nagai、Moscow、Emde、Birch、Rosenmund、Leuckart和Borch法等,涉及大量原料、中间产物和废弃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暴露风险。对制毒现场的物品和环境采取不同的取样、监测和修复处理措施,并对修复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成为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 龙飞, 郭斌, 王欣, 王星
    现代化工. 2020, 40(S1): 45-48,5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目前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热脱附技术、气相抽提技术及电动修复技术。重点阐述了微波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
  • 王行梁, 李晓良, 王子, 郑兴, 路思佳, 朱惠良, 邵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硫酸根自由基(SO4-·)高级氧化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对过硫酸盐活化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比较了各方式的优点与不足,阐述了该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李娜, 王其伟, 马莹, 秦玉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钾长石制备钾肥的研究现状,分类介绍了烧结法、熔盐离子交换法、碳酸盐焙烧法、碱性水热法、亚熔盐法、无机酸分解法和微生物分解法的反应原理与工艺过程,并提出了钾长石综合利用的建议,在回收钾的同时合理利用Al2O3和SiO2
  • 陈红芳, 王广智, 周思敏, 冯丽娜, 王东东, 胡磊
    现代化工. 2020, 40(S1): 59-63,70.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性沸石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是近年来水处理行业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沸石分子筛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进展及前景,如饮用水处理工艺强化混凝、强化沉淀及强化过滤过程,污水处理工艺深度处理过程,污泥处理工艺中有机物及氨氮回收等。
  • 沈永贤, 舒绪刚, 吴江昊, 麦健华, 胡洪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宁是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之一,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邻位酚羟基,可以发生络合、氧化还原等反应,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讨论了单宁的结构特征,综述了单宁基吸附材料的类型及其制备流程,总结了单宁基吸附材料对于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等的吸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单宁基吸附材料对重金属和蛋白质等的吸附机制。
  • 辛颖, 王天成, 金书含, 姜伟, 赵光辉, 赵辉
    现代化工. 2020, 40(S1): 71-74,78.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乳酸作为石油基塑料的绿色替代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简要介绍了聚乳酸市场现状,并从生物合成和生物-化学合成两个途径对目前研究较多的聚乳酸合成技术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高效绿色催化剂以及快速合成技术的开发是聚乳酸合成工艺研究中的重点。
  • 孟雨辰, 王彦辉, 荆蓉, 张锐涛, 张兴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优点及其主要成型工艺,在分析不同成型工艺对环氧树脂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热点。重点讨论了近年来预浸料、RTM、缠绕成型等工艺所用环氧树脂体系在力学性能、功能性及可加工性能方面的技术突破,并对未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用环氧树脂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闫江梅, 张鹏, 王昭文, 李岳锋, 王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种类,指出负载型双贵金属催化剂比单贵金属催化剂在催化加氢体系中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针对在催化加氢反应中应用较多的负载型双贵金属Pd-Pt、Pd-Ru、Pd-Rh、Pd-Ag、Pd-Au和Pt-Ru催化剂分别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结果表明,这些负载型双贵金属催化剂在各种类型加氢反应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 杨振宇, 杨秀娜, 于颖, 金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磁法过滤在废水处理、催化剂回收、金属溶液除杂提纯等方面的应用与实验探究,发现磁法除杂在处理磁性/非磁性金属杂质、非金属杂质方面表现优秀,磁法过滤技术可用于废水处理、熔融金属提纯、催化剂回收,不仅过滤效率得到了提高,还提高了金属杂质脱除率,增大了处理量,使装置运行更加稳定。最后对磁法过滤在催化裂化油浆过滤技术中的应用提出了设想与展望。
  • 科研与开发
  • 王刚, 邱俊彬, 朱佳平, 谭华, 侯兆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界面保护修饰法,制备了一侧为亲水的氨基(—NH2)、另一侧为疏水的氟碳链的两亲性纳米颗粒SiO2/APTES/PFOA。采用红外光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面张力仪、动态泡沫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两亲性颗粒的化学组成、表面结构、表面活性、泡沫性能和石蜡微球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浓度的提高,SiO2/APTES改性颗粒在石蜡液滴表面吸附得更紧密,对应制备的两亲性颗粒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两亲性颗粒分散液的浓度为0.6%时其表面张力为33.7 mN/m,具备优良的表面活性。当浓度达到0.4%时,两亲性颗粒能够有效抑制气泡的破裂和液膜排液,制备的泡沫具有极好的稳定性。
  • 陈庭胜, 杜朕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碱液脱硅的方法在HZSM-5纯微孔分子筛中引入介孔,研究了多级孔结构对HZSM-5催化对异丙基苯酚脱烷基稳定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N2吸脱附和吡啶红外吸附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重点考察了碱处理时间对催化剂孔结构及催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的引入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混合碱处理时间为3 h制备的DS3催化剂介孔量为330 m2/g,催化稳定性最优,反应8 h后转化率仅降低至82%,而母体催化剂转化率大幅度下降至37%。介孔引入对催化剂稳定性的提升主要源于积碳形成位置的改变,母体催化剂上形成了"碳层"结构,造成了微孔堵孔的现象,而DS3多级孔分子筛内部积碳的占比仅为14%。
  • 刘佳鑫, 姚治国, 李继新, 郭立颖
    现代化工. 2020, 40(S1): 98-101,10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C)为催化剂催化丙烯酸(AA)和环氧环己烷(CHO)进行反应,制备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HC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证实了合成产物为HCA。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AA/CHO摩尔比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化学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反应的收率进行了测定,收率最高可达到90%以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5 h、反应温度95℃、催化剂用量1.97%、物料比0.9,此时收率为97.13%。
  • 曹绪龙, 祝仰文, 窦立霞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02-10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普通溶液聚合法、模板聚合法制备AM/AMPS二元共聚物P(AM-AMPS),采用K-T法计算了两种聚合方法中的单体竞聚率。结果表明,采用模板聚合法AMPS竞聚率成倍提高。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模板聚合法制备P(AM-AMPS)共聚物特性黏数、黏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模板单体单元与AMPS比例为0.7:1,AMPS摩尔百分比为5%,单体质量分数为25%~30%,溶液pH为7~8。模板聚合法制备共聚物的耐温抗盐性较普通聚合法明显提高。
  • 郭清霞, 李凯, 马懿星, 孙鑫, 宋辛, 王驰, 宁平, 王飞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07-110,11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53(Fe),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验证其结构特征。利用固定床实验装置和气相色谱测定MIL-53(Fe)在温度相对较低(60℃)的条件下对COS和CS2的脱除情况,并探讨了MIL-53(Fe)不同水热合成温度对COS和CS2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合成温度为150℃时脱除效果最好,COS脱除效率最高为92.64%,CS2脱除效率最高为100%;BET结果表明,水热合成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框架的形成,造成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下降,从而影响脱硫效率。
  • 李同辉, 左轶, 杨丽倩, 刘民, 郭新闻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11-11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纳米CaCO3作为大孔模板剂、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作为微孔模板剂,利用干胶转化法将CaCO3加入分子筛TS-1的合成体系,使TS-1沿CaCO3生长并形成核壳结构,再经过酸处理脱除CaCO3,制备出大孔/微孔复合钛硅分子筛TS-1,其大孔尺寸约为60 nm。通过XRD、SEM、TEM、N2物理吸附、UV-Vis光谱等表征手段对钛硅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钛物种状态进行表征,采用苯酚羟基化反应对所合成分子筛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aCO3的作用不仅能够构建大孔,并且可以改变钛物种的配位形式。由于降低了扩散阻力及抑制了锐钛矿型TiO2的生成,该钛硅分子筛在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 马雪平, 王翠, 潘华杰, 周子健, 景帅旗, 申曙光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17-120.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纤维素和升华硫为原料进行共碳化得到硫碳材料,含有噻吩、亚砜、二硫化物等多种硫存在形式,将这种碳载体在双氧水-冰醋酸体系中氧化制备碳基固体酸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不仅含有磺酸基,还增加了砜基并保留了载体中原有的硫存在形式。将所制备的碳基固体酸催化剂用于纤维素水解反应,以还原糖的产率为考察指标评价其催化性能,并探究了碳基固体酸的最佳水解条件以及重复利用性。
  • 印献栋, 段锋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21-123,127.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O3/H2O2氧化预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系统考察pH、温度、固体催化剂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氧化预处理对厌氧生化工艺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氧化前后有机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降低pH对O3/H2O2氧化有利,添加MnO2增强了催化氧化效果,而添加活性炭反而不利。氧化预处理降低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浓度,使得厌氧生化工艺对COD去除效果由70.4%提高到81.9%。
  • 尹力, 陈镐, 余飞, 周邵萍, 葛晓陵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24-127.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超细粉碎处理对煤颗粒在热加工特性上的影响,利用热重-差热综合热分析仪分别对3种不同粒度的煤颗粒样品进行热解实验,并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分析煤粉颗粒表面分子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颗粒经过超细粉碎处理后,热重曲线(TG)向低温方向平移,差式扫描量热(DSC)曲线由近乎线性变为起伏剧烈,两者的微分曲线DTG和DDSC都产生波动峰的增加。这是由于超细煤颗粒的微观孔隙结构和表面分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使得热分解反应所需温度降低,反应分散到多个温度段进行。
  • 庞赟佶, 李港辉, 陈义胜, 卢春晓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28-131,137.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物质热解原理对碱金属原位催化松木屑的热解特性进行探讨,考虑到碱金属熔盐类物质具有熔点低的特点,以Na2CO3和NaOH作为松木屑热解的原位催化剂,探究两者在不同配比条件下对松木屑热解三相产物产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Na2CO3与NaOH对松木屑热裂解具有催化作用,促进松木屑中有机键的断裂,热解气相产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促进焦油的降解。相比较而言,Na2CO3的催化效果更为显著,在750℃下其热解气相产率与无催化剂相比提高了18.04%。
  • 高天赐, 崔建国, 张峰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32-137.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配水模拟道路径流,以动态土柱实验为手段,研究了Cu2+初始浓度(100~200 mg/L)、下凹式绿地水深(5~15 cm)、溶液pH (3~7)等因素对下凹式绿地人工滤层吸附截留Cu2+的影响规律,同时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了拟合,依此推论了实际初期雨水中Cu2+的吸附截留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u2+初始浓度的增大、水深的增大、pH的减小,穿透时间缩短,饱和吸附总量减小,Cu2+去除率也减小。总体上穿透规律符合Thomas模型(R2>0.963 1)。在路面径流Cu2+的统计最大浓度(0.935 5 mg/L)下,下凹式绿地人工滤层可以对Cu2+有较长时间的吸附,但酸性雨水和积水深度较大时穿透性增强。
  • 王红旺, 崔建国, 李红艳, 张峰, 王朝旭, 崔佳丽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38-142.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SO42-的去除率作为考察指标,在高浓度SO42-模拟地下水中以不同方式投加高铁酸钾(K2FeO4)、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考察不同药剂对SO42-的去除效果,并对其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于SO42-浓度为1 000 mg/L的原水,加入K2FeO4比单独使用PAC和PAM处理时去除效果显著提高;K2FeO4-PAC-PAM复合药剂对SO42-的去除率可达46.69%;并且发现K2FeO4和PAC-PAM的投加顺序也会对SO42-的去除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K2FeO4-PAC-PAM复合药剂体系中,K2FeO4起到显著的絮凝协同作用,从而使高浓度硫酸盐通过强化絮凝作用被去除。
  • 王全勇, 彭锦玉, 张克峰, 丁万德, 吴彬彬, 赵晓菲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43-146,150.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传统液态有机碳源在反硝化过程中投加过量或不足等问题,利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以淀粉为碳源、聚砜为骨架的固体缓释碳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固体碳源表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原料质量比的缓释碳源在反硝化间歇实验中对NO3--N的去除效率及出水COD和NO2--N浓度。结果表明,当m(淀粉):m(聚砜)为1:1时,反硝化效果最好,此时出水COD为40 mg/L,NO3--N的去除率高达93%,并且没有NO2--N的积累,为开发环境友好的可控性缓释碳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申国鑫, 吴跃, 杨磊, 金政伟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47-150.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蒙古3种褐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灰熔融点测试仪、高温黏度计表征了其流动性。3种煤样的灰熔点均能满足气流床气化技术的排渣需求,高温黏度曲线显示ZN与ZL渣呈现塑性渣特性,MD渣呈现玻璃体渣特性。MD渣黏度为25 Pa·s时的温度为1 525℃,不满足气流床气化技术的排渣需求。根据化学组成,将ZN、ZL与MD煤按m(MD):m(ZN或ZL)=1:1、1:3配煤,能够改变3种煤的黏温特性,从而使3种褐煤能够满足气流床气化技术对流动性的需求。
  • 陶艳, 苏冰琴, 张弛, 刘一清, 林昱廷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51-15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羧甲基纤维素钠聚合物(CMC-g-AA)对掺污泥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干密度、吸水率、保水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掺污泥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吸水率随CMC-g-AA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污泥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随CMC-g-AA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XRD、FT-IR、SEM分析表明,添加CMC-g-AA能通过改善水化反应进程、引入亲水性活性基团等促进掺污泥泡沫混凝土中水化矿物的结晶、毛细孔隙的形成、改善掺污泥泡沫混凝土的空间结构,进而改善其性能。
  • 汪鹏, 王学海, 陈高升, 刘忠生, 王宽岭, 刘淑鹤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57-158,16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整体式WSH-5催化剂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催化氧化活性和工业应用。实验室条件下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表明,WSH-5催化剂对苯等VOCs的高效转化温度(转化率>98%)在210~300℃之间,较WSH-2催化剂降低了5~40℃。工业废气治理应用表明,WSH-5催化剂对橡胶废气和炼化污水场挥发性废气的VOCs去除效果良好,净化率可达97%以上,净化后废气污染物浓度满足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 李鑫, 王永洪, 张新儒, 凌军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59-16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和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制得不同分子量的聚酰胺酸(PAA),然后通过原位掺杂NaY制得炭分子筛膜(CMSMs),用于CO2分离性能研究。考察了前驱体分子量及无机填料对CMSMs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同时测试了混合气分离性能,并研究了CMSMs的老化过程。结果表明,PMDA和ODA在0~5℃下反应6.5 h后合成的PAA分子量最大,为13.55×104,其对应的CMSMs的CO2渗透系数和CO2/N2选择性分别为291 Barrer和30.5。随着NaY含量的增加,CMSMs的CO2渗透系数逐渐增加,而CO2/N2选择性先增大后减小;当NaY掺杂量为6%时,所制备的CMSMs的气体分离性能达到最优(CO2渗透系数为699 Barrer,CO2/N2选择性为47.6)。混合气分离性能测试表明,CMSMs的气体分离性能略低于纯气。在70 d的老化测试中,CMSMs气体分离性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
  • 张静超, 尤仁金, 朱文德, 陈志冬, 赵海舰, 刘田田, 赵贤广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66-169,17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UV、O3和UV/O3 3种方法处理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实际生化尾水,考察了UV灯功率、照射时长、O3投加量和反应初始pH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UV/O3的处理效果大于UV和O3处理效果的总和,具有协同效应;在UV灯功率为16 W、O3体积浓度为0.6 mL/min、初始pH=7.1、照射时长120 min的条件下,尾水COD从82.3 mg/L降至49.5 mg/L,COD去除率达40%,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 王旭, 张峰, 崔建国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70-17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太阳能光伏企业生产废水一级钙盐沉淀后出水为研究对象,配制模拟水样,F-质量浓度为30 mg/L,异丙醇质量浓度为94.36 mg/L (TOC值56.56 mg/L),采用高铁酸钾(K2FeO4)-聚合氯化铝(PAC)联用混凝沉淀法对水样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单独使用K2FeO4及与PAC联合使用时药剂投加量等因素对F-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2FeO4和PAC具有协同絮凝作用,且K2FeO4能改善絮体结构,二者联用时可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其中pH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最优实验条件下,F-和TOC去除率分别为71.13%和5.25%。同时发现,K2FeO4对异丙醇的矿化程度不高,使得TOC下降幅度不大。
  • 刘紫云, 崔建国, 李红艳, 张峰, 王朝旭, 崔佳丽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76-180.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b2+含量为8.02 mg/kg的土壤作为实验原土,以50~400 mg/L Pb (NO32分别对原土和投加K2FeO4的土壤进行吸附实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两种土壤对Pb2+的吸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酸性雨水,采用静态溶浸实验和连续浸提实验,从浸出浓度和土壤对Pb2+吸附态的影响两方面综合考查K2FeO4对土壤强化吸附固定Pb2+的效果。结果表明,实验土壤对于初始浓度为350 mg/L的Pb2+仍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当Fe6+/Pb2+质量比为5、吸附时间为8 h时吸附量高达486 mg/kg;而加入K2FeO4后使土壤对Pb2+的吸附等温线由Langmuir变为Freundlich,且整个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趋于稳定形态,Pb2+的浸出大幅度降低,强化吸附固定效果显著。此外,吸附过程对pH和温度不敏感,这对于Pb2+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廖莎, 孙启梅, 王鹏翔, 师文静, 李晓姝, 李澜鹏, 彭绍忠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81-18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出6株微藻,经过200 mL柱式光照反应器通气培养对微藻进行筛选,得到一株具有产油能力的优良藻株。实验结果表明,6株藻种油脂含量均在20%以上,生物量均超过1.2 g/L,其中SS6生长最快速,12 d进入稳定期,OD689达到12.270 3,细胞干重达1.337 g/L,油脂含量达到30.1%,油脂产率达到25.9 mg/(L·d)。经18S rDNA鉴定,SS6藻株为Monoraphidium komarkovae。对比研究多种保藏方法,表明SS6在-18℃、20%甘油保护下可保藏1年以上,复苏后其生长和产油能力均能保持保藏前的状态。
  • 赵军, 杨威, 徐鲲, 夏小龙, 王清顺, 方国伟, 余春阳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86-189,194.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粉煤灰和矿渣加入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制备了自愈合水泥浆体系,并对其抗压强度、自愈合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固化24 h后水泥石的抗压强度随粉煤灰、矿渣以及粉煤灰矿渣复合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水泥石产生裂缝后愈合28 d,CB、CFSL35%水泥浆体系断裂渗透率分别降低6.8%、60.3%,CB水泥浆体系微裂缝宽度仅减少0.008 mm,CFSL35%水泥浆体系的表面微裂缝已实现愈合。水泥石的微观结构表明,粉煤灰和高炉矿渣进一步水化产生C-S-H凝胶使水泥石微裂缝愈合。
  • 吕存彬, 刘清华, 李闯, 郭志远, 王永杰, 项玉芝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90-194.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ZSM-5分子筛为原料,采用水热晶化法,以硅烷类P为软模板剂、四丙基溴化铵为微孔结构导向剂,制备具有微介孔结构的P-ZS多级孔分子筛。进一步通过负载法、银盐或银氨配合物原位合成法等对P-ZS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系列银基改性P-ZS多级孔分子筛,并采用XRD、H2-TPR、NH3-TPD、Py-FTIR、氮气等温吸脱附测试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银氨原位合成法所得[Ag,Al]P-ZS多级孔分子筛比其他银引入方式所得改性分子筛结构更加稳定;与P-ZS相比,[Ag,Al]P-ZS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等明显减小,但晶型和骨架结构未发生改变;[Ag,Al]P-ZS产生了强Lewis酸,酸性位点数量多,整体酸量明显增加。
  • 武伟, 刘晋芳, 宋璇, 彭垠
    现代化工. 2020, 40(S1): 195-19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NO2-N2O4体系脱除粒度为~6 mm煤中的硫。实验结果表明,液固比增大和延长氧化时间有利于脱硫、脱灰,但是脱硫后的煤粒度减小,质量和挥发分增加,粘结性丧失。进一步推测了NO2-N2O4体系的脱硫机理。NO2-N2O4体系氧化不具有选择性,存在副反应。
  • 段泽康, 唐晓东, 周淼, 袁文博, 潘小燕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00-202,20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一线、常二线混合馏分油为原料,采用绿色脱酸剂进行脱酸实验,考察了绿色脱酸、脱酸剂再生与环烷酸回收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碱酸摩尔比为6、剂油体积比为15%、反应温度(相分离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 min、相分离时间为50 min的操作条件下,馏分油的酸度可从85.91 mg (KOH)/(100 mL)降至3.69 mg (KOH)/(100 mL),脱酸率高达95.7%。废脱酸剂在溶剂油用量3 mL/g、再生温度85℃和再生时间8 h的条件下进行水解再生,得到的再生脱酸剂可循环使用。回收环烷酸的粗酸值达到185.8 mg (KOH)/g,纯酸值达到193.3 mg (KOH)/g,满足一级品65号酸的质量标准要求(SH/T 0530—1992)。
  • 赵丹, 梁飞雪, 封瑞江, 鞠佳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03-206.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硝酸铈为铈源,通过水热法合成球形颗粒状、柱形、菜花形和梭形4种不同形貌的CeO2,对催化剂形貌、晶形、光催化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种CeO2形貌规整,均为立方萤石结构,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的CeO2的结晶度要强于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制备的CeO2。光催化结果显示,4种不同形貌的CeO2对盐基品红降解率的大小顺序为菜花形(92.4%)>柱形(71%)>球形颗粒(64%)>梭形(56%),不同形貌CeO2的比表面积是影响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
  • 甄栋兴, 张翊, 张洪磊, 郑博, 田志鸿, 赵爽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07-210,21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纳米结构工程,通过双聚合物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O42-/ZrO2型固体超强酸中空纳米纤维,考察了纺丝液性质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通过SEM、TEM、FT-IR、XRD、BET、酸度测定等对所制备的中空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固体酸具有完整连续的中空纳米纤维结构,纤维壁上具有大量的孔结构,具备固体超强酸的特性。相较于共沉淀法制备的固体超强酸,中空纳米纤维具有更高的表面酸强度和比表面积,同时对质子传递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 贾菊, 梁海峰, 郭栋, 张强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11-21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恒温、恒压系综(NPT)下考察环戊烷、四氢吡喃、四氢呋喃3种环状化合物促进剂对SⅡ型煤层气水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体系温度为263 K、压力为10 MPa时,环戊烷促进剂的存在可有效提高煤层气水合物结构的稳定性;在相同温度与压力体系下,四氢呋喃对煤层气水合物的促进效果优于四氢吡喃。通过水合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分析,环状促进剂分子和水分子中氧原子的动力学运动状态与煤层气水合物的稳定性有直接关联。
  • 李玉娥, 王瑞波, 郭清霞, 徐晓军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16-21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铝为极板的电絮凝中加入过氧化单硫酸钾盐(KHSO5,PMS),形成Al-Al EC/PMS系统,用以处理云南某露天煤矿含锰、锌及铁的矿坑废水,并与传统的以铁为极板的电絮凝系统(Fe-Fe EC/Na2SO4)相比较,从剩余金属离子浓度以及反应结束后絮体状态等方面探讨不同系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Al-Al EC/PMS系统处理效果更优,加入20 mmol/L的NaCl作为支持电解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添加6 mmol/L的PMS反应45 min即可使废水中的总锌、总锰浓度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站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的排放标准。通过XPS分析了系统处理后形成的金属化合物为MnO2、Zn (OH)2、FeO和Fe2O3等。
  • 工业技术
  • 李晓玲, 贾欣, 王辉, 常丽萍, 鲍卫仁, 王建成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20-22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多相Bunsen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即SO2溶于水和甲苯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选择Flash2作为单元操作模块,分别使用ELECNRTL模型和RK-SOAVE模型描述SO2-水体系和SO2-甲苯体系的物性,对高温高压条件下SO2-水体系的亨利系数进行校正。最后利用灵敏度分析模拟计算了不同温度和压力下SO2在水和甲苯中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 涂燕红, 郝双龙, 吴婷, 李小忠, 陈寒松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26-228,23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平板陶瓷膜过滤技术对研磨废水进行处理。磁粉废水进水水质为pH 9.6、COD约为70 mg/L、SS含量为230 mg/L,铁红废水pH为7.2、COD约为55 mg/L、SS含量为2 900 mg/L,经膜过滤工艺处理后,磁粉废水和铁红废水pH下降率分别为11.9%和1.5%,COD下降率分别为75.6%和84.1%,SS去除率均为100%。以50 m3/d、SS含量为5 000 mg/L的废水处理项目为例进行经济核算显示,正产运行情况下595 d可回收工程投资,快速实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 徐浩然, 冯向东, 张贺, 孙伟钢, 吕佳慧, 余一凡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29-23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循环型电化学氧化中试系统用于对工业高浓度含氨废水的电化学氧化循环处理,研究了循环处理过程中循环液氨氮浓度、pH、浊度、温度、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处理能耗。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通过循环处理使实际废水的氨氮浓度由500 mg/L下降至1 mg/L以下,提高电流密度是提高系统氨氮去除效率最有效的策略,循环过程中循环液温度和氯离子浓度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该中试系统能够以循环处理的模式高效、稳定、低能耗地处理工业高浓度含氨废水,为更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 王陶, 张志智, 孙潇磊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34-237,241.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PAS2050规范作为基本计算依据,利用碳足迹技术对中国石化某炼化企业汽油及柴油生产阶段碳排放进行分析,温室气体核算时间范围为2018年全年。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汽油生产阶段碳排放为0.256 3 t CO2 e/t汽油;柴油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为0.263 8 t CO2 e/t柴油。通过对排放源的碳排放分析发现,燃料气、电及蒸汽为主要碳排放源,生产企业应对这3种排放源进行重点监控。通过对单元装置碳排放分析发现,加氢装置是主要碳排放装置,优化加氢装置氢气来源对实现石化产品生产阶段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 刘显彬, 段言康, 平原, 段明华, 冉少念, 王雪冲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38-241.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某烧结厂脱硝催化剂的失活原因,用不同方法对失活脱硝催化剂样品进行处理,并通过脱硝效率、XRF、BET、XRD及离子色谱等手段对处理后催化剂样品、新鲜催化剂样品和失活催化剂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硫酸氢铵和碱金属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根本原因。
  • 王巍, 周国梁, 艾利君, 王强, 刘天坤, 蔡卫滨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42-24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内径为100 mm的玻璃萃取塔中,以具有较低界面张力的30%煤油(TBP)-醋酸-水为萃取体系,系统研究了板波纹规整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结果表明,随两相流量增加,存留分数皆增加;随流速比减小,液泛通量增大;理论级当量高度随连续相流速变化不大,但随分散相流速增加而降低。板波纹填料具有较高的液泛通量和传质效率,在实验范围内,液泛通量高达98~153 m3/(m2·h),理论级当量高度在0.68~1.05 m之间,对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具有较好的效果。
  • 刘鑫鑫, 胡永红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46-24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物脱硫模拟装置上进行SO2脱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系统脱硫效率影响明显,30℃左右出现最大值;随着进气浓度的增大即进气负荷的增大,生物脱硫系统的脱除负荷逐渐增大,脱硫效率不断下降;随着气液比的增大,吸收效率下降,最佳气液比为30:1;脱硫效率和硫酸盐产率都随着曝气量的增大而增大,硫产率随曝气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控制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单质硫产率,ORP控制在-300~-200 mV之间时单质硫生成率在91.5%以上。
  • 沈洋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50-25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化工模拟软件对隔壁萃取精馏分离醋酸乙烯-甲醇共沸物进行优化。采用全局经济优化法,模拟优化后隔壁萃取精馏塔的设计参数为:主塔塔板数51块,萃取剂进料位置为第2块,进料流率30 150 kg/h,萃取剂流率17 810 kg/h,混合物进料位置为第18块,回流比0.22;侧线精馏塔塔板数30,侧线气相采出位置为第43块,采出量16 325 kg/h,回流比1.0。与普通连续萃取精馏比较,每年节省总能耗46.8%,节省总费用1 179.7万元。
  • 李晓霞, 闫桂焕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54-256,25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生物质气化燃气中固相物质的组成,分析了燃气中灰尘粒径分布及飞灰中碱金属氧化物含量。根据生物质燃气飞灰特点,设计了适合生物质气化燃气的耐腐蚀性强、净化效率及精度高的分级干式高温净化除尘装置。该装置避免了水洗除尘带来的二次水污染,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 裴蕾, 段超, 孙强, 张征, 张晓伟, 陈辉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57-25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多晶硅生产从还原系统到原料系统几种常见的热量转换工艺,包括导热油热量回收利用系统、高温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高温水回收闪蒸低压蒸汽系统。介绍了热量转化工艺流程及其生产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并对比了每种工艺的优缺点。
  • 龙有, 蒋宇, 林健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60-26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减压原油蒸馏是炼化企业的龙头装置,其馏分油性质的稳定是下游二次装置平稳操作的保障。使用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基于标定数据的离线模型与基于快速评价原油性质和仪表数据的实时模型。采用实时模型,以产品质量达标作为优化目标提出参数调整建议。实操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可被有效地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此外,实时模型还可用于优化经济效益,基于所研究的工况,能够提升经济效益8.1元/t。
  • 杨万典, 王佳兵, 刘勇军, 陶荣, 李晓翔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64-268,271.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以煤焦油来源的粗吡啶为原料精制获得吡啶系列产品的节能型工艺技术。预分馏塔轻、重组分进行馏程分割采出,以避免三甲基吡啶等重组分长流程高温加热;利用热耦合技术,总加热热负荷可节省38.4%,总冷凝热负荷可降低32.3%,同时预分馏塔塔顶冷凝器产生1 813.5 kW热量的低压蒸汽,且可省去甲基吡啶塔、二甲基吡啶塔和苯胺塔塔顶冷凝器等设备。运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计算并设计精制吡啶系列产品工艺流程,提出各个精馏塔的操作参数,最终获得高纯度吡啶系列产品。
  • 解鲁平, 庹浩, 薛剑, 于风杰, 刘卫星, 高昌保, 李岩, 陈英敦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69-271.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凝析气田采用浅冷轻烃回收工艺,由于浅冷工艺的制冷温度偏高,使凝析气中重烃组分含量高,导致终馏点温度高,影响轻烃的产品质量。通过分析轻烃终馏点超标的原因,对处理站预冷单元进行改造,新建换热器设置在原料气预冷器之后,原料气分水器设置在原料气预冷器之间。根据软件模拟,改造后的装置解决了轻烃终馏点超标的问题。
  • 曹军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72-27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歧化法硅烷生产工艺和隔板塔精馏原理进行研究,开发出两种硅烷生产隔板塔工艺,两种技术均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装置投资。研究表明,这两种技术较原工艺蒸汽消耗降低40%,较热耦合工艺蒸汽消耗降低超过20%;循环水消耗均大幅度降低;同时减少了精馏塔、再沸器和冷凝器的数量,降低了装置投资费用,具有投资价值。
  • 朱柏青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76-278,28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四川石化公司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二、三、四段的段间换热器堵塞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在换热器入口分支管线增加洗油,促进阻垢剂对垢物进行分散,解决了换热器压差持续升高的问题,为乙烯行业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张海峰, 张敏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79-283.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UGI)、鲁奇气化技术、航天炉气化技术合成气发酵法制乙醇的工艺配置,并比较了投资、乙醇生产成本等,期望筛选出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最优的工艺作为煤制乙醇示范工程的气化技术来源。
  • 杜明洋, 李晓荣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84-287.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农药等精细化工领域中大多对CO气体需求规模小、不需要H2等特点,从合成气组成、物料消耗、操作费用、投资费用等方面,对适于小规模生产CO气体的小炉型焦炭气化、大炉型焦炭气化、天然气转化、甲醇裂解4种制气工艺路线进行评价并给出选择建议。通过对比认为,两种焦炭气化工艺更加适合于仅需要CO气体的农药领域。
  • 张健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88-291.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静电累积会造成反应器结片、结块,影响聚丙烯生产装置正常运行。分析了气相流化床聚丙烯反应器静电形成的原因,采取原料提纯、减小反应器回收液相丙烯用量、增大冷凝量、改换催化剂类型、去除反应器内杂质、合理应用抗静电系统等措施,减弱了反应器内的静电或抑制了静电的生成,保证了聚丙烯装置平稳长周期运行。
  • 陈建娟, 张娜, 岳宜文, 丛山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92-295,29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管路内气体分布的均匀性,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采用RNG-k-ε湍流单相流模型对分布管内气体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模拟结果中三维流场的特点,对预分布管干路及支路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使气体在各支路通量分布更均匀。在±50%操作通量波动下对优化后的气体与分布管进行测试,模拟结果显示气体在各操作通量下均分布较好。
  • 冷洽, 崔锦泉, 赵超, 刘国臣, 王廷勇
    现代化工. 2020, 40(S1): 296-299.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化工流程模拟技术对船舶烟气海水脱硫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脱硫效率随烟气中SO2体积分数及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随填料高度及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加;脱硫后的海水pH波动较小,通常在3.7~4.3之间;与海水直接喷淋相比,增加预喷淋脱硫效果更好。
  • 分析测试
  • 袁继委, 徐威力, 徐方曦, 张亦弛, 高媛, 陈吉平
    现代化工. 2020, 40(S1): 300-305.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方法分析2,5-二氯酚工业品中的二GFDA1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比较了2,5-二氯酚工业品经甲苯直接溶解后净化、溶解于0.15 mol/L NaOH水溶液中再与正己烷液液萃取后净化两种前处理方法对PCDD/Fs及PCBs出峰峰型和回收率的影响。对于空白样品,两种方法PCDD/Fs及PCBs回收率相差不大。对于实际样品,先溶解于碱液再液液萃取的方法明显优于直接溶解后净化,除PCB 169回收率为49%外,其他所有PCDD/Fs和PCBs组分的回收率都大于80%,均满足标准HJ 77.3—2008和EPA1668C (2010)的质控要求;PCDD/Fs和PCBs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 0~0.044和0.016~0.12 ng/kg;将本方法应用于2,5-二氯酚工业品分析,PCDD/Fs毒性当量浓度为100和135 ng TEQ/g,PCBs毒性当量浓度为6.5和21 ng TEQ/g。
  • 纪爱亮, 吴桂叶, 刘崇峻, 刘惠南, 朱阳戈
    现代化工. 2020, 40(S1): 306-308. https://doi.org/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0.S.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设计了用气相色谱仪快速检测多种不同工艺生产的乙硫氨酯含量的方法。对于选矿用乙硫氨酯,采用TP-WAX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L)、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以程序升温面积归一法进行检测,各组分完全分离,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9),相对标准偏差0.06%~0.18%,回收率97.4%~100.5%。实验表明,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均符合要求;通过与其他气相色谱方法比较发现,此方法解决了检测过程中不能使乙硫氨酯中全部组分出峰、部分杂质不能与目标物完全分离等缺陷,从而使检测误差降低。该方法已成功用于实际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