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4-15
  

  • 全选
    |
    XAM
  • 孙先良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我国石油资源日趋紧缺的现状,提出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和化肥工业技术优势,在生产化肥同时突破行业界限,构建化肥—民用燃料—发电—建材—汽车燃料—精细化工的化肥工业新的产业链,以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中图分类号:TQ44;F2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01-04
  • 王小伍 华贲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方位评价是一种以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将全球经济、环境、资源视为整体,从时间、空间两维方向入手,对产业的经济效益、环境负荷、资源耗费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以全方位评价方法探讨了我国氮肥工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从继续以煤为燃料的氮肥厂的节能降耗工作、海外投资建厂、直接进口化肥的3个方面改变我国氮肥工业现状的方案。中图分类号:TQ44;F2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05-04
  • XBM
  • 倪萌 LEUNG Michael,SUMATHY K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单介绍了二氧化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加入牺牲剂、碳酸钠、贵金属负载化、金属离子掺杂、阴离子掺杂、染料光敏化、半导体复合以及离子注入等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制氢的方法,讨论了这几种改性技术的机理以及对提高二氧化钛在可见光下的制氢效率的作用。重点讨论了阴离子掺杂和离子注入技术的机理和研究进展,指出离子注入是目前扩展二氧化钛光响应的最为有效的技术。最后讨论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氢氧分离问题,并通过与其他制氢技术的对比分析,指出光催化制氢将是通往氢经济的非常有潜力的制氢技术。中图分类号:TQ426;O6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0253-4320(2005)04-0009-04
  • 郭磊 具本植 张淑芬 杨锦宗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磷酸-氨基甲酸淀粉酯是一种新型的两性淀粉,与低取代度的磷酸淀粉酯相比它表现出更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将会大大拓宽变性淀粉的工业应用领域。评述了磷酸-氨基甲酸淀粉酯的合成及反应机理、分析方法、物化性能等。由淀粉、尿素与磷酸(或磷酸盐)通过真空干热反应可以来制备该产品;指出通过调节淀粉、尿素与磷酸(或磷酸盐)三者的比例可以合成出不同取代度的磷酸-氨基甲酸淀粉酯。展望了该产品的研究方向及其潜在的应用领域。该产品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决定了其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可以取代聚丙烯酸等石油化工产品。中图分类号:TS2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13-03
  • 周宏明 郑诗礼 张懿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钽铌湿法冶金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现状。根据分解介质的不同,钽铌湿法治金技术可分为碱熔融法、酸法和氯化法,碱熔融法可分为钠碱熔融法和钾碱熔融法,酸法主要有氢氟酸法和硫酸法。分别介绍了以上各方法的工艺路线,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现行氢氟酸工艺存在严重氟污染和对低品位钽铌矿分解率低的问题,依据清洁冶金原理,提出了钽铌亚熔盐清洁冶金新工艺,从生产源头消除了氟污染,可实现钽铌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F111.311;TG146.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16-04
  • 栾国颜 高维平 姚平经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工业级过氧化氢中有机物杂质的来源,综述了高纯过氧化氢生产中有机物杂质的净化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精馏、吸附、离子交换树脂、溶剂萃取、结晶、膜分离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组合净化技术。精馏净化产品纯度不高,但技术成熟,可工业放大;膜分离净化技术较安全,但膜的寿命短;吸附树脂工艺简单、净化效率高,但树脂易被氧化。指出以精馏为前净化技术,再与膜分离、树脂吸附相结合是有机碳杂质去除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Q123.6,TQ02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20-05
  • 文福姬 俞庆善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植物性天然香料的重要成分萜烯类、酚类、生物碱类的生物功效与毒副性,探讨了影响其组成的环境因素,对比说明了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溶剂萃取法、压榨法、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法的优缺点。对植物性天然香料的分离原理与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顶空分析法、固相富集法,并列出了植物性天然香料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指出今后植物性天然香料的研究方向是应用生物反应工程及微波技术等,以提高香料的提取收率,综合利用,进一步分离精制,开发出具有特效功能的高附加值产品。中图分类号:TQ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25-04
  • XCM
  • 刘亚康 徐楠 陈松 鲁建民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汽车用丙烯酸粉末罩光清漆抗冲击性能,采用3种方法调节漆膜的化学结构,其中使用十二二酸与饱和一元酸复配固化,使罩光清漆抗冲击性能从30kg·cm/cm2提高到50kg·cm/cm2。又将纳米二氧化钛(原位聚合)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POSS)分别加入粉末罩光漆中,两种物质都对涂膜的硬度、抗冲击性、流平性均有提高,但POSS更能提高涂膜的光泽,当POSS用量为0.5%时,涂膜的抗冲击强度达到50kg·cm/cm2,光泽88.3,硬度为6H,附着力1级,抗弯指标1mm,流平性能好。中图分类号:TQ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29-03
  • 万涛 冉蓉 冯飞 王跃川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以Span85/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的反胶束溶胶-凝胶法光聚合原位合成TiO2/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薄膜,考察了影响纳米复合薄膜光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纳米复合薄膜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减少溶水量和钛酸丁酯浓度、增大光引发剂浓度会增大复合薄膜光聚合反应速率和最终转化率。AFM结果表明平均尺寸为25.26 nm的无机TiO2粒子均匀分散在有机相基体中,二氧化钛/聚丙烯酸酯复合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参数Ra、Rz和Ry分别为1.529~2.263、4.691~16.69 nm和10.60~18.97nm,表明所合成的纳米复合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低,表面光滑平整,基本达到了纳米器件对表面精度的要求。中图分类号:TQ325.7;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32-04
  • 陈建山 谭惠平 张文军 薛金根 王应德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型螯合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出Ni-EDTA和Ni-CA两种溶胶,将溶胶连续地涂覆于国产连续碳纤维上,通过原位还原法制得涂层型金属镍纤维,并分别对所制备的溶胶和镍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制备溶胶的最佳配方为:n(Ni)∶n(EDTA)=2∶1或n(Ni)∶n(CA)=1∶2(溶液pH值分别为6.7、2.7)时,所得溶胶稳定性最好,溶胶在陈化2.5h、超声时间为0.5h时涂层效果好,改变溶胶黏度和超声时间可调节涂层厚度。制得的镍纤维连续、柔顺有光泽、纯度高,涂层厚度为160~200nm,涂层后T300碳纤维的单丝力学强度提高了10.7%。中图分类号:TQ6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36-03
  • 陈玉坤 贾德民 王小萍 贾志欣 丁剑平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天然橡胶(NR)混炼过程中加入氧化锌与甲基丙烯酸(MAA),在橡胶基体中原位生成甲基丙烯酸锌(ZDMA),并在硫化剂过氧化二异丙苯作用下制备NR/ZnO/MAA硫化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了硫化胶的形态,并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5℃硫化温度,DCP用量为1.5~2.0质量份(phr)条件下,NR硫化胶具有较佳的力学性能。随着ZnO/MAA用量的增加,硫化胶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显著增加,表现出显著的补强作用。中图分类号:TQ33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39-04
  • 张艾飞 刘吉平 刘华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乙醇催化裂解法制备碳纳米管,有效解决了以烃为碳源制备的碳纳米管的团聚、长度不可控、分离纯化复杂、得率低的难题。透射电镜和Raman光谱分析表明,使用乙醇催化裂解法可以直接制备纯度高、管长适中的离散碳纳米管。这种碳纳米管在600℃以下时不分解,吸附性能优异,在298℃、15MPa时最大吸氢量为6.90%,远高于以苯为碳源制备的碳纳米管的最大吸氢量(1.65%),已达到美国能源车用储氢系统的标准。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43-03
  • XDM
  • 熊瑾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乙腈连续回收装置是与丙烯腈生产主装置相配套的。通过合理利用噁唑在脱氰塔精馏段上部积浓的特性,调整乙腈连续回收技术中脱氰塔部分的工艺条件和操作条件,采用从精馏段上部液相抽出含较高浓度噁唑物料、在脱氢氰酸塔的精馏段上部增加一个液相抽出口的方法,解决了乙腈产品中噁唑含量超标的问题,达到制取高纯乙腈的目的。中图分类号:TQ2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46-03
  • 蒋翔 朱冬生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料加工中的气流循环过程常伴有涡流出现,涡流会增大气流流动阻力,消耗风机能量,对设备和管道也有破坏作用,有必要采取导流措施对气流进行合理组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通过在不同位置安装导流挡板对原料成型罐气流流道进行了改造。模拟及测试结果表明,改造后风量可增大14%~18%,或者气流流动能耗可降低15%~20%,原料成型床气流流场分布更加均匀。中图分类号:TK124,TQ0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49-03
  • 邵建海 刘加伟 胡伟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气分车间第2套气体分馏装置精馏塔顶冷凝系统冷却效果较差,脱丙烷塔和脱丙烯塔顶馏分经冷凝后温度仍较高,从而制约装置处理量的提高。为此对气体分馏装置塔顶冷凝器系统、机泵系统、精馏塔塔底加热系统等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装置加工能力由15万t/a提高到20万t/a,装置能耗降低11.28%,年节约费用1 614万元以上。中图分类号:TQ05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52-03
  • 汪国屏 金卫东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的盘式干燥机在干燥漂粉精中存在能耗大、粉尘多以及DCS的控制连续性等问题。阐述了旋转气流喷动干燥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部件设计方案,设计并制造了二叶后掠式旋转搅拌器、密封装置及其他辅助设备。通过试验证明了旋转气流喷动干燥机在漂粉精工业生产中替代盘式干燥机的可行性:可节省占地面积50%,节省设备投资10%,生产1t漂粉精的蒸汽消耗可节省1.28t,产品收率>98%。中图分类号:TQ051.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55-03
  • XMM
  • 王剑婷 胡山鹰 李有润 薛东峰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业规划决策中,引入环境价值与环境容量的概念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的评估,纳入经济效益优化,以达到经济、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提出了以绿色效益F、绿色效益率E来量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总体优劣,建立了以绿色效益F为目标函数的产业规划决策数学模型。以某磷化工产业为背景,进行了案例计算分析。中图分类号:TQ-9;F2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58-05
  • XGM
  • 宋玉春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特种化工公司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全面推进合理化措施的落实。为保持其增长势头,日本特种化工企业正在创建新的业务模式。介绍了三井化工公司、三菱化工公司、东曹公司、日本钢铁化学公司、丸善石化公司、三洋化工公司、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关东电化学工业公司在特种化工材料方面的发展。中图分类号:TQ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63-03
  • XHM
  • 张卫东 李爱民 李雪梅 任钟旗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液膜技术可以实现萃取和反萃的耦合,具有独特的分离优势。因为具有非平衡传质的特性,液膜技术传质推动力大,萃取相用量很少。回顾了液膜技术的原理,指出液膜技术的关键在于形成一层厚度薄且相当稳定的液膜相。分析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液膜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其体积传质系数比传统萃取塔的大530倍。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5)04-0066-03
  • XIM
  •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JM
  •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LM
  •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KM
  • . 2005,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