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3-07-15
  

  • 全选
    |
    XAM
  • 朱昌雄 蒋细良 姬军红 孙东园 田云龙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病毒、真菌、农用抗生素类)、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及转基因植物农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规模化生产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对未来我国生物农药研究发展的几点建议。中图分类号:TQ458;TQ45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01-04
  • 薛祖源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高级脂肪胺的发展及其生产工艺路线,指出了我国在脂肪胺生产中的问题和差距,根据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对国内脂肪胺的需求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一些初步应变设想。中图分类号:TQ22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50-05
  • XBM
  • 梁爱民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体介绍了世界热塑性弹性体SBS的供需状况,着重分析了聚合、闪蒸浓缩、汽提凝聚、后处理及溶剂回收等主要工艺单元的生产技术现状和特点,讨论了聚合釜、闪蒸浓缩釜等关键设备的大小、结构对传质、传热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剖析了二塔体系或三塔体系的溶剂回收精制工艺以及双釜并联或串联的汽提工艺的优缺点,并分析了产品后处理直接干燥法和汽提干燥法工艺的能耗,最后展望了SBS生产技术在品种牌号及工艺方面的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Q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10-05
  • 冯海锋 姜忠义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作为改变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抗污染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的有效手段而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兴趣。这些改性方法在不少场合下可以联合使用。对常用的改性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简要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列举了一些实例加以具体说明。中图分类号:TQ028.8;TQ 3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15-04
  • 王晓华 魏贤勇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溶剂萃取煤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萃取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溶剂、煤阶、煤岩组分及辅助手段等以及单一及混合溶剂的萃取机理。指出从分子水平上对煤进行分离进而分析是确定煤的化学结构的关键,而可溶化是从分子水平上分离煤的必要条件。溶剂分级萃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萃取方法,并提出了煤的溶剂萃取技术的若干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TQ028.96;TQ5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19-04
  • 高岱巍 高金森 徐春明 王荷蕾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重油催化裂化(RFCC)沉降器结焦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反应油气中含有催化剂颗粒以及油气中重组分的冷凝是沉降器结焦的物理因素,而重芳烃、胶质、沥青质的高温缩合和油气中烯烃和二烯烃的环化聚合反应则是沉降器结焦的化学因素。通过对液相重组分高温缩合机理、相分离生焦机理和自由基反应机理等沉降器结焦机理的分析,认为沉降器中油气的气、液相分别遵循不同的结焦历程,抑制沉降器结焦的关键在于抑制反应油气中重组分的冷凝和缩短反应油气的停留时间。中图分类号:TE6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23-04
  • XCM
  • 傅和青 黄洪 蓝仁华 陈焕钦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双螺杆挤出机研究了马来酸酐(MAH)对聚丙烯(PP)的自由基熔融接枝。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熔融接枝条件,系统研究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单体MAH、助剂ABX用量对马来酸酐接枝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研究表明ABX助剂能降低PP降解,同时也提高了马来酸酐的接枝率。确定了较佳的原料配比为m(PP)∶m(MAH)∶m(DCP)∶m(ABX)=100∶4∶0.4∶0.35。中图分类号:TQ32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27-03
  • 权英 杨明山 严庆 李瑞俊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 757为基体树脂,通过添加高效阻燃复合体系,研究了这一体系的阻燃性能,同时研究了采用抗冲击改性剂与氯化聚乙烯(CPE)复合增韧阻燃ABS体系的增韧效果,制备了阻燃ABS有色工程塑料。测试结果表明,此阻燃ABS有色工程塑料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可达155J/m,且阻燃性能达到UL94V-0级,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中图分类号:TQ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30-04
  • 吴平霄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含Al3+的Keggen离子制备了无机插层柱撑蒙脱石,并运用27Al核磁共振谱等技术对柱化溶液中的Al的状态进行了研究,运用X射线定向衍射技术、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对柱化黏土中Keggin结构的作用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Cl3溶液在[OH-]/[Al3+]=2.4时水解生成的Keggin离子最多。柱撑蒙脱石层间距在自然状态下为2.53 nm,300℃灼烧后层间距稳定在1.83 nm,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Q1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34-03
  • 王国庆 蹇锡高 张守海 杨大令 苏仪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型聚芳醚腈酮为膜材料,以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为溶剂,研究了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种类及含量、凝胶浴温度等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分数以12%~13%为合适的制膜浓度,以聚乙二醇PEG-400为添加剂时获得了高截留率和高水通量的超滤膜。随着凝胶浴温度的升高,水通量明显增大,而截留率有所下降,而共聚物的浓度增加则有相反的效果。制得的超滤膜具有较低的截留分子量(PEG-2000),将制得的超滤膜用于达旦黄、黄X-G等染料的分离,截留率均达90%以上。中图分类号:TQ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37-37
  • XDM
  • 李立清 曾光明 魏先勋 郭爱林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旋流板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对75 t/h沸腾锅炉的文丘里水膜除尘器进行了改造,并对改造后的装置进行了性能试验,提出了最佳运行条件,实现烟气达标排放。除尘率达到了95%,脱硫率达到65.5%。 中图分类号:TQ0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41-04
  • 贺楚华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原有的季戊四醇生产中缩合工艺和设备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季戊四醇缩合工艺。该工艺可增加物料的混合程度和分散效果,提高缩合釜的生产能力,节约能源,降低原料消耗,产品生产成本可降低527.4元/t。中图分类号:TQ223.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45-02
  • XEM
  • 李丽 吴锋 陈实 王国庆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废旧电池的回收概况以及火法和湿法回收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的工艺流程。指出传统的火法或湿法回收工艺复杂,成本高,有价金属回收率低,且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又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提出在系统分析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失效原因的基础上,探寻简单可行的非破坏性电池再生技术新途径。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047-04
  • XFM
  • 李正西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不同的原料,评述了碳酸二甲酯(DMC)生产的多种工艺路线及其技术经济指标。介绍了国内DMC的生产与供求情况,指出国内市场需求量有限,切忌盲目建设,2005年前不宜再建DMC新装置。建议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加强气相甲醇氧化羰基法制备DMC工艺路线的开发。中图分类号:TQ2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051-05
  • XHM
  • 蒋新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粒子聚集形成的聚集体在结构上往往具有分形特性,描述聚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可分为粒子聚集模型和团簇聚集模型,前者适用于粒子在电极上的沉积过程,后者在普通的气相法和液相法的纳米粒子制备领域中有更高的普适性。根据不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发展了扩散控制、反应控制、静电屏蔽、结构重排等模型。中图分类号:TQ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3)07-0056-04
  • XIM
  •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JM
  •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LM
  • . 2003, 23(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