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0-11-15
  

  • 全选
    |
    XAM
  • 苏晓渝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经济危机导致的需求锐减抑制了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化工生产,同时也使大多数化工产品的贸易额出现显著萎缩。不过,制造业已经开始适应低需求时代,化工公司在2009年削减成本并降低预期。美国和日本化工公司的资本支出降幅超过了30%,欧洲化工公司的资本支出更是减少了一半。美国化工公司减少了研发投资,而欧洲公司的研发投资持平或略有增长。欧美的化工从业人员显著减少,但日本则相对稳定。中图分类号:TQ-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01-09
  • 王璇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油库、加油站、油品运输车辆加装油气回收装置,是近年来我国提高油品储运环节本质安全度、减少油气挥发、改善大气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系统探讨了油气回收项目推广对健康、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并重点对企业在实施油气回收工程改造过程中遇到的6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系统规划、统筹布局,使油气回收工程更有成效、经济效益更好的思路。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10-04
  • 徐瑞芳,张军民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碳酸二甲酯生产方法的比较,并针对我国目前碳酸二甲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采用尿素两步醇解法生产工艺。建议将尿素、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3套生产装置联用,有助于国内碳酸二甲酯生产企业走出亏损的困境。中图分类号:TQ22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14-04
  • XBM
  • 于世昆,伍艳辉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温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气体选择溶解性,在二氧化碳(CO2)的捕集和分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CO2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研究进展,比较了CO2在常规离子液体和功能型离子液体中的不同溶解机制,分析、归纳了向离子液体中引入不同官能团对CO2溶解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了离子液体捕集CO2的未来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TQ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18-05
  • 孙付保,毛忠贵,张建华,唐蕾,张宏建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微生物源活性蛋白(水解酶和酶促因子)和植物源活性蛋白(水解酶和酶促因子)分别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糖平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植物/微生物源活性蛋白协同纤维素酶水解木质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并对由植物/微生物源活性蛋白组合构建经济高效的纤维素酶水解体系进行了展望。中图分类号:TQ35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23-06
  • 隋先伟,汪志,阮仁祥,张颖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左旋葡萄糖酮是来源于生物质的一种高附加值化学品,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手性原料。主要综述了左旋葡萄糖酮的结构、性质、来源、特征反应及其在立体化学合成中的一些应用。中图分类号:TQ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29-08
  • 沈家龙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点分析了苯乙烯抽提回收技术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并对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对满足市场对苯乙烯需求、苯乙烯生产技术多元化和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图分类号:TQ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37-03
  • XCM
  • 陈龙,叶红齐,唐新德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Bi(NO3)3·5H2O、Sr(NO3)2为原料,采用柠檬酸为金属配位剂、水为溶剂、乙二醇为酯化剂,通过聚合物前驱体法(PC)制备了光催化剂Sr2Bi2O5粉体。研究了Sr2Bi2O5晶相的形成过程,并对光催化剂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分析。以可见光下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700℃下煅烧1 h即可制备具有正斜方晶型的Sr2Bi2O5。相对于传统固相反应法(SSR),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的光催化剂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光吸收性能有所增强。光催化实验表明,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的Sr2Bi2O5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5.8%,明显优于固相法制备的Sr2Bi2O5(降解率为46.7%)。实验还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和催化时间对降解效率的影响。中图分类号:O64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40-04
  • 段宁,葛娣,黄铿杰,张惠灵,任大军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了一种针对食品罐用镀锡钢板的溶剂型脱漆剂。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主溶剂复配比例及含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含量及乳酸含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脱漆剂的挥发速率和腐蚀性。结果表明,当苯乙醇、无水乙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乳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1%、49%、2%、28%,温度为80~85℃时,3~5 min内可使漆膜软化、脱落,所得脱漆剂的脱漆效率最高,毒性、挥发性和腐蚀性低。中图分类号:TQ6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44-04
  • 胡容平,俞于怀,吴良,李开成,廖欢,覃中富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工业级硫酸锌、农用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了高纯磷酸锌。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沉淀剂加料速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沉淀剂过量系数等不同因素对产品收率和中间产品硫酸根含量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法工艺简单,产品收率达到95%以上,所得产物为四水合磷酸锌,产品易洗涤、纯度高,符合国际标准,具有较好的成本优势和较高的实际生产价值。中图分类号:TQ1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48-04
  • 杨永兵,苗立成,周如东,郝为强,陈强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PC/ABS系列合金,探讨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和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对PC/ABS合金的增韧和增容作用,采用力学测试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MBS和SMA对PC/ABS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C/ABS合金(70/30)体系中,加入6份MBS,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为86kJ/m2,是没加MBS时的1.5倍左右;而拉伸强度得到了较好的保持;SMA与MBS复合起来以后,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当SMA、MBS质量分数分别为4%、6%时,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15kJ/m2,拉伸强度接近单独PC/ABS(70/30)合金,为56.5MPa。中图分类号:TQ320.1;TB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52-03
  • 王春慧,晋日亚,池致超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为氧化吸收液,在填料塔中进行了气液逆流吸收操作,以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作为分析手段,研究了各操作因素对SO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填料高度大于20cm、二氧化氯质量浓度为0.6g/L、pH为3.47、液气比为46.668时,SO2去除率达到99.95%以上;各操作因素中,二氧化氯的浓度对SO2去除率影响最为显著,当其质量浓度从1.0g/L降低到0.2g/L时,SO2去除率从99.97%降低到99.91%;SO2去除率受吸收液的pH、填料高度和液气比的影响较小。氧化吸收后的产物主要含HCl和H2SO4,易于回收。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55-03
  • 许涛,何江,王彪,庄建全,苏庆郁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化学方法氧化油田污水中的硫离子为硫单质,然后使用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脱硫。考察了絮凝剂加入量、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对絮凝剂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质量浓度为0.8g/L、搅拌速率为100r/min、搅拌时间为4min时,絮凝效果最好,出水浊度值最小,pH接近中性。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0-0058-03
  • 冯秀娥,赵万一,班树荣,李青山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胡椒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硝化、还原、溴代、重氮化、Sandmeyer反应、酯的还原、脱水等多步反应得到5种新胡椒环衍生物,所得化合物经ESI-MS、1H-NMR等测试技术进行了结构表征。中图分类号:O6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61-03
  • 左晓兵,朱亚辉,俞丽珍,高坡,王娟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出一种新型聚氨酯漆包线漆。将顺酐、乙二醇、甘油进行共缩聚,合成出一种顺酐聚酯多元醇,然后与异氰酸酯交联剂配合制备出漆包线漆。研究表明:采用顺酐、甘油、乙二醇在200℃反应约3h,再采用二甲苯共沸回流40min,制备出一种酸值1.2、熔点40~50℃、数均分子质量4396、无色透明的顺酐聚酯多元醇;所制备漆包铜线的直焊温度为330℃,软化击穿温度为230℃,击穿电压5.3kV,介质损耗曲线的拐点温度值达到145℃。中图分类号:TM2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64-03
  • XDM
  • 栾小建,徐宏,王志远,周建新,朱巍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退役Fe-Cr-Ni炉管内表面制备了SiO2涂层,对其抗结焦性能进行了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原始退役炉管及SiO2涂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考察了在乙烯裂解的工艺条件下SiO2涂层的抗结焦能力,并对其抗热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涂层表面完整、粒子结合致密,结焦试验2h的结焦抑制率为70.6%;涂层可以经受7次900℃高温水冷热冲击试验。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炉管内表面制备SiO2涂层是行之有效的抑制结焦的方法。中图分类号:TK227.2;TF12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67-05
  • 曾建桥,谢金金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醇生产的变换工序中CO的变换反应为浅度变换,反应的汽气摩尔比(R)较低。在此条件下Fe-Cr系中变催化剂易产生过度还原反应、F-T反应等副反应,导致中变催化剂反复相变,强度下降,使用时间短,影响了甲醇的生产。而Co-Mo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却不存在此类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工艺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二、三段式变换工艺,该类型的工艺各有特点,其能耗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中图分类号:TQ113.264.2;TQ35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72-04
  • 潘红霞,刘有智,祁贵生,王张卿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了一种将撞击流反应器和旋转填料床有机耦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反应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并将IS-RPB应用于萃取结晶回收无机盐的实验研究中,以饱和碳酸钠溶液-正丁醇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超重力因子、正丁醇与碳酸钠溶液流量比、撞击初速度等因素对碳酸钠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重力因子为98.80,正丁醇与碳酸钠溶液体积流量比为1∶1,撞击初速度为8.85m/s时,碳酸钠的收率最高达到72.08%。中图分类号:TQ4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76-03
  • 张莹,毛雪峰,胡子曼,杨景昌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氨合成气余热驱动的不同氨吸附分离流程,对各流程的操作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和比较了脱附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对无回热流程、一级回热流程和二级回热流程的吸附剂用量、所需的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以及回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回热流程的余热用量要明显低于无回热流程,二级回热流程的节能效果最为显著。随脱附温度的升高,吸附剂用量、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回热量均存在一个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和回热量随着脱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脱附温度选在突变点右侧附近,余热用量较低。在相同条件下,吸附分离法的功耗显著低于冷凝分离法。由合成气余热驱动的吸附分离功耗虽然高于由低温余热驱动的吸附分离功耗,但前者利用合成气自身的余热,热量来源有充分保证,且可使脱附换热强度大大加强。中图分类号:TQ113.12;TQ02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79-04
  • 李影辉,余菲,李方伟,徐显明,王斯晗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放大的自制合成氨一段转化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评价,表征结果表明,放大催化剂与小试催化剂性能相当;在水碳摩尔比为2.0、压力3.0MPa、空速4000h-1条件下,总碳转化率为48.45%,积炭总质量分数为0.012%,放大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积炭性。中图分类号:U473.24;TE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83-03
  • XMM
  • 钱洪伟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提出开展硼化工环境应急系统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将耗散结构与生态学理论方法引入硼化工环境应急系统研究中,剖析硼化工环境应急系统的耗散结构表征、生态化转向,从而完善其耗散结构作用机理。指出进行硼化工环境应急系统生态化趋势深入研究是开展硼化工环境安全评估方向探讨的基础性工作。中图分类号:TQ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86-04
  • XNM
  • 崔德松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u(Ⅱ)与铜试剂[N(C2H5)2CS2Na·3H2O]反应生成鳌合物沉淀的同时,能将痕量Hg(Ⅱ)共同沉淀出来的特性,将Hg(Ⅱ)分离富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其含量。本方法采用去离子水加Hg标准溶液、Cu[表示Hg(Ⅱ)和Cu(Ⅱ)]和铜试剂(DDTC)进行实验,分别加入不同量的Cu和DDTC,测定加入的Hg标准的含量,最终确定最佳Cu和DDTC加入量。另外,在测定时,对分析线的选择、背景的扣除进行试验,恰当处理。水溶液体积由200mL浓缩至5mL,富集40倍后,Hg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1μg/L,RSD<10%(n=12)。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11-0090-03
  • XJM
  •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OM
  • . 2010, 3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