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5-15
  

  • 全选
    |
    XAM
  • 贡长生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磷化工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详细论述了加强磷化工工艺技术创新,用绿色化学技术发展磷化工产业;认真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搞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资源化;加强相关产业的耦合共生、构建生态磷化工的绿色工程等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我国磷化工产业的绿色化。中图分类号:TQ126.35;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01-06
  • 刘纯新,聂晶磊,杨力,崔晋意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对目前化学品环境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中图分类号:TQ-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07-04
  • 钟本和,王幸龙,黄美英,唐红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我国无机磷化工的发展方向,完善有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全套工程化技术,解决当前磷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成窑法磷酸的基础研究及工程化研究,开发低品位磷矿直接生产高浓度磷酸的新工艺,为我国低品位磷矿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高纯磷化工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创立我国高纯磷化工产品的新体系和全套工程化技术体系,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磷石膏利用研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提升磷化工行业对环境的和谐性。中图分类号:TQ12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11-05
  • XBM
  • 李瑞军,解东来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油页岩利用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公司研发了先进的工艺。新技术取得的进展包括用水量减少、CO2减排、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以及对地下水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本文按地表处理和原位处理技术分别介绍了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油页岩利用技术,并详细论述了欧美几家公司的工艺流程及研发进展,同时对各种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中图分类号:TE6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16-05
  • 冯成,张月成,赵继全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醛-酮催化氨化合成吡啶及其烷基衍生物(俗称吡啶碱)是工业生产吡啶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对醛-酮催化氨化合成吡啶碱的反应机理、催化剂的进展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无定形硅铝酸盐作为催化剂合成吡啶碱选择性和寿命低的原因,以金属对无定形硅铝酸盐或择形硅铝酸盐分子筛进行修饰可改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择形硅铝酸盐分子筛的酸性对吡啶类产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改变分子筛的硅铝比,可以调节催化剂的酸性,从而提高生成吡啶碱的选择性。中图分类号:TQ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21-04
  • 固旭,蒋金龙,刘晓勤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凹凸棒石黏土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凹凸棒石黏土作为载体负载各种催化活性组分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情况,并指出了在今后凹凸棒石黏土催化剂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图分类号:TD985;TQ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25-04
  • 许健,彭立,王如文,邓永生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由环氧植物油通过开环、酰化和酯交换反应合成环境友好润滑油基础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评述了环氧植物油及其衍生物环氧脂肪酸甲酯与有机醇、羧酸和酸酐合成润滑油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合成润滑油的研究和开发中尚存的问题,并认为优化改性工艺、开发新的高效催化剂和降低成本是未来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Q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29-04
  • 周黎,潘志彦,林春绵,金赞芳,董重,刘会成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类最具代表性的氯盐和硫酸类无机盐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各种实验测定方法和装置流程异同,考察了不同的溶解度模型对现有实验数据拟合的效果,并探讨了超临界状态下引起无机盐溶解度变化的机理。中图分类号:TQ0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33-05
  • XCM
  • 李志洲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连续式泡沫分离法分离废水中的Cr3+离子。考察了废水的pH、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空气流量和反应时间对Cr3+的脱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操作工艺条件为混合废水pH=6.0、空气流量350mL/min、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70mg/L、反应时间为30min,此时Cr3+的脱除率可达95.31%,浮选塔排出的残液中Cr3+的质量浓度<0.5mg/L,完全符合排放标准。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38-03
  • 李志,陈晋阳,刘桂洋,阮如意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锰系氧化物作催化剂研究了4,4′-二溴联苯(4,4′-DBB)在近临界水中的氧化降解及反应动力学。确定了适宜的催化氧化工艺条件为物料质量比m(H2O2)∶m(4,4′-DBB)=300∶1、反应温度320℃、反应压力11.9MPa、反应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反应后水样的化学需氧量(COD)为32.6mg/L,达到了GB8978—1996的排放要求。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4,4′-二溴联苯氧化反应的级数为1.71,表观活化能为37.89kJ/mol。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41-03
  • 芦晓然,王庆涛,彭晓宏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利用水溶液绝热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三元共聚物。研究了该三元共聚物干燥过程中控制双键交联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干燥工艺的结果,优化了三元共聚物粉剂的制备工艺。该三元共聚物絮凝剂在造纸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中图分类号:X7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44-03
  • 孙丽,李锦春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尼龙6(PA6)/芳纶浆粕(PPTA-pulp)/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了两种马来酸酐接枝物(POE-g-MAH、LLDPE-g-MAH)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断面形态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其中POE-g-MAH能明显的提高复合材料PA6/PPTA-pulp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POE-g-MAH含量为3%时,PA6/PPTA-pulp/POE-g-MAH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达到实验范围内的最佳值,此时其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较未加马来酸酐接枝物体系,分别提高了57.9%和28.8%。3%马来酸酐接枝物的加入有效增强了PA6和PPTA-pulp间的界面结合力,对复合材料的结晶具有诱导作用,且并不会改变PA6的晶型。中图分类号:TQ3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47-04
  • 郑艳,沈一丁,李培枝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为共聚单体,通过在浓度较低的硫酸铵溶液(PS)中引入自制聚电解质分散剂(PDMC)和水溶性高分子稳定剂(PAB)获得了稳定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分散液(CPAM),该CPAM表观黏度(η)为525 mPa·s,特性黏数([η])为650mL/g,储存稳定期达到90d以上,并得出了最佳合成条件为w(PAB)(占反应单体)=13%、w(PDMC)(占水分散体系)=33%、[η](PDMC)=35mL/g、w(PS)(占水分散体系)=3%。分散稳定剂对CPAM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且随着w(CPAM)的降低,CPAM水分散体系假塑性逐渐减弱,并表现出先迅速溶胀直至凝胶而后逐渐溶解的性质。中图分类号:TQ31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51-04
  • 徐青,吕伟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含氟溶液中制得结构规则、有序核-壳结构的TiO2纳米管,再以上述TiO2纳米管为基质,在一定条件下水热合成制得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在阳极氧化电压为60V、反应时间9h、溶液pH=6时制得的TiO2纳米管形貌最佳,当锌浓度为0.2mmol/L时制得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包覆明显且清晰;同等条件下采用SDS制得的纳米材料尺寸比用CTAB的小。中图分类号:TQ1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55-03
  • 陶国胜,邱红娟,陆春华,倪亚茹,许仲梓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六水合硝酸镝和磷酸二氢铵为主要原料,在铝粉表面包裹磷酸镝,制备得到铝粉/磷酸镝复合颗粒,对复合颗粒的形貌、结构、光学和红外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改变反应浓度和反应温度得到具有较低发射率和在特定波长具有吸收的功能颗粒。当铝粉质量浓度为16.67g/L、硝酸镝和磷酸二氢铵浓度为0.014mol/L时,Al/DyPO4复合颗粒的红外发射率可降低至0.70,相比纯磷酸镝降低了24%,且在810、908、1100、1290nm等波段存在明显的特征吸收、低反射特性。中图分类号:TB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58-02
  • 钟远,季永新,朱殿奎,李晴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端氨基聚醚改性酚醛树脂,并制备了柔性酚醛泡沫塑料。讨论了氨基聚醚用量对泡沫密度、掉渣率、压缩强度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5 000的氨基聚醚改性效果优于相对分子质量2000的氨基聚醚。当T5000质量分数为8%时(相对酚醛树脂的质量),固化剂加入16%,匀泡剂加入3%,发泡剂加入10%进行发泡,泡沫掉渣率比未改性泡沫减少41.6%,压缩强度提高29.1%,吸水率降低23.7%。电子扫描显微镜显示氨基聚醚改性酚醛泡沫的泡孔直径较小,孔与孔分布更紧密、均匀,闭孔率较高。中图分类号:TQ32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60-03
  • 梁顺琴,颉伟,吴杰,康宏敏,常晓昕,王廷海,钱颖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磷元素选择性插入Al2O3载体中调控载体的结构与表面性质。以改性Al2O3为载体,制备的Co-Mo-Ni催化剂酸性适中,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将其用于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加氢产品硫含量小于0.5μg/g,溴价小于0.5g/(100g),经600h运转后反应器压差无明显上升。中图分类号:TQ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63-03
  • XDM
  • 王俊安,李冬,张杰,陶晓晓,李占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温条件下,观察了膨胀活性污泥,通过调整厌氧-好氧反应器的运行工况,解决了其低温膨胀问题,并探讨了常温条件下系统恢复的途径和长期稳定运行的工况。结果表明,低温膨胀污泥同时具有非丝状菌性和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特点;系统常温恢复时间比低温恢复时间可以缩短5d,好氧污泥较厌氧污泥更易于系统的恢复,且初始污泥量越大恢复时间越短;受季节性的影响,反应器的运行工况应随水温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66-04
  • 陈志伟,汪晓军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对太湖地区某印刷电路板(PCB)厂现有废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现场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平均COD、NH3-N、Cu质量浓度分别约为198.9、20.10、1.090mg/L条件下,当进水流量为0.5m3/h,气/水体积比为5∶1时,出水平均COD、NH3-N、Cu质量浓度分别约为23.2、1.56、0.098mg/L,远低于太湖地区废水排放标准,达到1台设备“三重”处理效果,废水处理成本仅约为0.2元/t。BAF需定期反冲洗以防堵塞和Cu积累,反冲周期约为15天/次。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70-03
  • 毛燎原,李爱民,高宁博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分析了现行糠醛生产工艺的污染物排放、能耗现状,通过对全过程污染物排放特性和能量消耗节点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控制的糠醛清洁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工艺能使能耗降低59.13%,且能回收大量热能,同时完成了污染物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中图分类号:O6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73-04
  • 范辞冬,叶世超,王锐思,祝杰,齐亚兵,吴振元,吴明钟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污泥颗粒在振动流化床中与浸没水平管的传热规律,考察了流化气速、振动频率和振幅对局部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局部传热系数因水平管圆周位置而异,局部传热系数随着气速、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增加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水平管的迎风面的局部传热系数要远远小于背风面。研究结果能为污泥在内置水平管的振动流化床的干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中图分类号:TQ021.3;TQ0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77-03
  • 宋金涛,梁日忠,赵艳龙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系统集成思想,遵循生态工业理念,综合经济、技术、环境、市场等因素,提出将冷轧废酸再生过程副产物氧化铁红用于生产软磁铁氧体粉料和软磁铁氧体磁芯,并利用冶金过程中副产的富余煤气(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为过程提供能量,生产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的工业共生模式。重点对该共生模式工程化所涉及的物质流(产品布局)、能量流(能量利用)、主要设备以及工程实施的平面布置和生态风险防范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X757;TM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80-04
  • 孙伶俐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克拉玛依常压渣油为原料,在温度442℃、氢压7.00MPa、反应1h的条件下,通过建立抑焦试验方法即釜式加氢裂化反应,研究了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的5种催化剂,测定了5种催化剂在同等条件下反应的生焦量。通过添加催化剂与空白试验进行对比,发现3#催化剂能够使反应生焦量大大减少,焦的性状由块状颗粒变为油状柔软焦。将釜反应产物进行蒸馏试验后,添加催化剂和空白试验所得的4组分收率相差很小。中图分类号:TQ0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84-04
  • 王淑贵,赵乐平,庞宏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OCT-MD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0.7Mt/a OCT-MD装置进行工业应用的情况,标定结果表明,FCC汽油的硫含量由308~483μg/g降低到50μg/g左右,辛烷值(RON)损失0.4~0.8个单位,工业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图分类号:TQ113.264.1;O64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88-02
  • XMM
  • 赵宇,陈郁,徐凌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沿海热电厂的特点和优势,并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设计出一套适合于热电企业的循环经济体制和支撑技术体系,并最终构建出当前循环经济实践的模式主要体现在3个层次上:微观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中观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宏观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中图分类号:X78;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5-0090-03
  • XJM
  • . 2010, 3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