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8-10-15
  

  • 全选
    |
    XAM
  • 朱昌雄,郭萍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土壤、水体两方面的污染现状,着重阐述了农业生产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和土壤农药、肥料、重金属等污染,并结合我国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01-06
  • 李瑞波,叶婧,李峰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腐植酸技术可以把糖果的2种主要废弃物——滤泥和糖蜜加工废液转化为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腐植酸液态肥。该套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了上述2种废弃物的零排放,而产成品则是性质优良的绿色环保肥料,而且生产中节能,工艺简单,适于糖业产业推广应用。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07-03
  • 郭萍,田云龙,刘雪,叶婧,李峰,朱昌雄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环境的现状,水体污染的来源及控制技术,重点论述了来自农田和畜禽养殖粪便的富营养化污染和控制技术。我国水体中总磷、总氮的43%和53%来自于农田和畜禽粪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以畜禽粪便的贡献突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污染源头的治理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出路和手段。系统的论述了国外成熟的源头控制与循环利用技术以及我国的源头控制与循环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10-04
  • XBM
  • 张春晓,张万喜,刘健,张希尧,潘振远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吸湿材料的吸湿机理和吸湿动力学,综述了有机高分子吸湿材料的分类,并指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14-04
  • 许海朋,张晓东,张杰,李岩,孟光范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优势及技术进展,对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了可以提高微藻柴油可行性的方法。中图分类号:S2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18-04
  • 郭航,吴晓晖,叶芳,马重芳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膜电极组件的构造技术、双极板加工技术和整体制作与组装技术3个主要方面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微型燃料电池构造技术的最新进展状况,对其技术特点以及发展前景开展了分析与讨论。中图分类号:TM9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22-05
  • 李强,陈志强,李宏宇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离子交换是铀及其他放射性核素水冶过程中从浸出液实现浓缩分离的重要工艺之一,离子交换树脂是此过程应用的最主要材料。探讨并展望了木质素基离子交换树脂作为新型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在核工业水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其将成为木质素高值化利用的一个新领域。中图分类号:O636.2;TL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27-03
  • 胡莹梅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液体酸烷基化、固体酸烷基化及间接烷基化3种烷基化汽油生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我国应加大、加快新型烷基化和替代技术在石化建设改造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TE6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30-05
  • XCM
  • 黄世勇,王富丽,魏伟,孙予罕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的无机碱和有机碱作为催化剂,乙腈为溶剂,研究了二氧化碳和丙三醇合成丙三醇碳酸酯的反应。结果发现碱性增强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所选用的无机碱或有机碱中,Cs2CO3和TBD分别显示了最高的催化活性。乙腈在反应过程中不仅作为溶剂同时还起到了脱水剂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丙三醇的转化率和丙三醇碳酸酯的收率。中图分类号:TQ0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35-03
  • 赵林果,夏文静,游丽金,王平,余世袁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丙酮沉淀、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Phenyl Sepharose CL-4B疏水层析等步骤,从黑曲霉菌丝体中获得了一种凝胶电泳均一的胞内β-葡萄糖苷酶,其单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22.7k,纯化倍数和得率分别为7.2和19.3%。以纤维二糖为底物时,该酶葡萄糖的抑制常数Ki为0.19mmol/L,Km值和Vmax分别为2.99mmol/L、1.49μmol/min。该酶最适反应温度60℃,最适反应pH为5.0;在60℃以下及pH3~6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甲醇、乙醇、正丁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对胞内β-葡萄糖苷酶有很好的激活作用。中图分类号:O629.8;TQ42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38-03
  • 武长城,杨姗姗,杨学东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液晶基元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2个胆固醇基团和2个席夫碱基团,这4个液晶基元以柔性间隔段相连,使用热台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该四液晶基元化合物的液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它在加热过程中较宽的温度范围内(198~307℃)形成胆甾相液晶。中图分类号:O7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41-03
  • 杨林,邓玉林,戴荣继,刘伟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庚酮和甲酸铵为原料合成了2-庚胺,收率76.8%,然后经D-二苯甲酰酒石酸拆分后得到R-2-庚胺,拆分率41.4%。最后R-2-庚胺和乙炔、甲醛在碘化亚铜催化下合成N-炔丙基-R-2-庚胺,收率82.2%。并对反应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中图分类号:TQ4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44-03
  • 张海朗,田伟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共沉淀法在Mo-Bi-Fe-Co-Cs-Ce-K-O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加入了α-Sb2O4和NiNO3,并通过高温煅烧在Mo-Bi-Fe-Co-Cs-Ce-K-O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引入Sb、Ni。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各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b和Ni后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甲基丙烯醛的收率从44.81%增加到68.30%。用XRD比较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中图分类号:TQ215;TQ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47-04
  • 唐蓉萍,陈立功,覃韦通,魏颖颖,安平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聚氯氰、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胺、环己烷和乙醇胺为主要原料,三步法合成受阻胺类光稳定剂Tinuvin 152。当以丙酮为溶剂合成中间体1(二取代三聚氯氰);n(中间体1)∶n(环己烷)=1∶67,MoO3用量为以中间体1质量的5.6%;以及以甲苯为溶剂,碳酸氢钠为缚酸剂合成目标产物Tinuvin 152,目标产物的总收率为64.4%。与文献相比,本法采用常压反应过程,操作简便,同时降低了原料乙醇胺的用量,省去了回收乙醇胺的操作。中图分类号:TQ0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51-03
  • 张昌辉,张敏,赵霞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溶液熔融相结合的方法合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对聚合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对其合成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合成工艺下,使用双催化剂可以在4 h内得到相对数均分子质量7.55×10 4,分子质量分布1.8781的PBS。中图分类号:O63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54-03
  • XDM
  • 韩媛媛,张海涛,应卫勇,房鼎业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二甲醚-二氧化碳-甲醇-水体系闪蒸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进入闪蒸罐中的细小呈针形的出口管口结构有利于料液雾化,使气、液相尽快趋于平衡。对于体系宽沸程以及液相非理想性的特点,采用了合适的计算迭代次序和相应的迭代公式,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小于18.5%。模拟计算显示使原料液中二甲醚较少损失、二氧化碳尽可能多地逸出的适宜闪蒸操作压力不大于0.3MPa、闪蒸温度在50℃左右。中图分类号:TQ028.61;TQ41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57-04
  • 崔觉剑,赵建明,邵洪根,张文峰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套液相催化加氢模试系统,为工业化装置的设计提供实验数据,模试装置主反应器设计容积20L,压力6.4 MPa,温度300℃。系统主要由反应器、进样系统、采样系统、催化剂回收系统、加热系统、冷却系统、控制系统组成。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主反应器采用杭州原正化学工程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专利自吸式搅拌器,可提供较大的气液接触面积和反应速率;在线采样系统可以取得不含催化剂的样品;催化剂回收系统可进行催化剂的回收利用;PLC控制系统可对反应温度、压力、氢气流量、冷却水流量、冷却上下水温度进行控制和记录。本模试系统能为液相催化加氢技术的工业化提供重要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中图分类号:TE624.43;TQ0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61-03
  • 张亮,刘道平,钟栋梁,李刚,郭丹芳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合成水合物的工艺特点,设计出多反应釜的喷雾强化连续制备水合物工艺流程,并且进行了流程工艺参数设定和主要设备的设计,指出该流程中的技术关键点。该工艺流程装置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固化效果好,具有应用潜力。中图分类号:U473.24;T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64-04
  • 蒋振华,杨林军,鲍静静,黄永刚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半干法脱硫工艺对PM2.5脱除效率比较低,大量的亚微米颗粒排入大气造成污染;利用蒸汽相变机理可以有效促使PM2.5凝结长大;针对半干法出口烟气中含湿量较高的特点,应用蒸汽相变机理有望协助实现半干法脱硫(FGD)和脱除PM2.5,从而改善排放烟气的品质。中图分类号:TQ113.264.1;O41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68-03
  • 李德豪,侯琳,周如金,刘勇弟,陈敏东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型一体化OCD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污泥龄为15天,进水流量为20L/h,水力停留时间为12h的条件下,通过连续3个月的监测数据表明: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在95%、80%和90%以上。对中心岛多斗式沉淀池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沉淀池具有较好的分离作用,出水悬浮性固体(SS)的质量浓度基本维持在15~20mg/L。同时对系统内活性污泥进行连续监测,发现本装置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丰富,微生物优势种群及其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波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中图分类号:TU992.3;U6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71-04
  • 关建宁,张金俊,宋娜,周健,王锦堂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催化裂化工艺中液化气、汽油和柴油的收率,减少焦炭生成,研究制备了CLK型减焦剂。采用MF-FCC多功能催化裂化实验装置,对在DVR-Ⅱ型催化剂条件下的催化裂化产品分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添加减焦剂后重油转化率有明显的提高,汽油、柴油、液化气产率提高0.8%~1.2%,焦炭下降0.3%~1.2%。中图分类号:TQ055.8;TE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75-04
  • XMM
  • 郭颖,胡山鹰,李有润,陈定江,朱兵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粮生物乙醇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建立了包括种植、粗乙醇、精乙醇生产等环节在内的分布集中式甜高粱燃料乙醇产业生态系统,优化了不同种植集中度下粗乙醇和精乙醇企业的最优规模。系统优化结果表明:精乙醇的最优规模为5万t/a的系统,每年可减排CO2超过15万t,可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中图分类号:F062.9;TQ-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79-05
  • XGM
  • 董平,邵伟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几年来燃料乙醇在原料预处理、纤维素水解及发酵环节中的研究进展,指明了这3个环节的研究方向,并介绍了3种国外比较接近实用化的纤维素制燃料乙醇的技术工艺。中图分类号:TQ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84-03
  • XHM
  • 郭清泉,吴宏川,谢文娇,罗浩生,刘新伟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但也存在不足。本文在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提出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其他分离技术进行耦合是发展趋势,并重点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蒸馏技术、色谱技术及结晶技术的耦合做全面阐述。认为超临界流体耦合技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应重视其研究。中图分类号:TQ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8)10-0087-03
  • XNM
  •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JM
  •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LM
  •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KM
  •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GM
  • . 2008,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