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15
  

  • 全选
    |
    XAM
  • 孙先良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知识工程的现状与发展状况,对构建知识工程体系与化肥工业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科学整合“三废”知识资源,可以化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议应构建化肥工业系列专用数据库群和专用知识库群;对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优化和优选;大力开展创新活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中图分类号:TQ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01-04
  • 唐林生,冯柏成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获奖项目80%以上与精细化工有关,这充分表明发展绿色精细化工在绿色化学化工中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对获奖项目的分析还表明,生物技术、原子经济性反应、新型催化剂、无溶剂体系或绿色溶剂、膜技术、耦合技术将成为绿色精细化工的关键技术。采用可再生原料也是绿色精细化工的重要内容。中图分类号:TQ-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05-05
  • XBM
  • 谢文玉,谭国强,钟理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炼油碱渣是石油炼制过程中油品碱洗精制时产生的一种含有大量硫化物、酚类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碱性废液。介绍了国内外炼油碱渣主要处理技术与研究进展,指出了湿式空气氧化法是一种成熟的炼油碱渣处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的工业应用,而生物处理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成本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E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10-05
  • 肖羽堂,马程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气相污染物净化技术。综述了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气相污染物的氧化机理,分析了气相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设计及该技术在降解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病毒、细菌和微生物等许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中图分类号:TU8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15-04
  • 阎金勇,丁双,杨江科,闫云君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常规的微生物酶分离纯化方法如沉淀法、疏水层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及亲和层析等的特点、原理及应用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概述了膜处理技术、免疫纯化技术、双水相体系萃取等新颖微生物酶分离纯化技术。指出常规方法和新颖方法的结合为微生物酶带来了高效的分离纯化效果,开发先进、灵活的蛋白质化学技术分离纯化天然酶、重组酶、人工模拟酶及杂合酶势在必行。中图分类号:Q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19-05
  • 李亚军,孙虎民,许伟春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使用铜丝、有机物、硫化氢和铝粉4种物质除去粗四氯化钛中的杂质钒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指出有机物除钒法和铝粉除钒法是较理想的粗四氯化钛除钒方法。最后,对有机物除钒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中图分类号:TQ1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24-03
  • XCM
  • 印仁和,张磊,姬学彬,吕士银,张新胜,范钦柏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对我国煤炭进行了电解制氢的工艺条件探讨,用自制Pt/Ti催化电极和Pt-Ir/Ti催化电极为工作电极,分别研究了反应过程中煤浆浓度、电解温度、电解质硫酸的浓度、不同煤种、不同溶液催化剂Ce4+、Fe(CN)3-6、Fe3+及Fe2+/Fe3+对电解制氢的影响。使用不同电极时电流密度相差较大,Pt-Ir/Ti电极比传统的Pt片电极对电解煤炭制氢的催化效果要好。以Pt-Ir/Ti(摩尔比1∶2)为工作电极所得最大电解制氢效率为99.7%,氢气流速为19.7mL/(cm2·h)。Fe2+/Fe3+的联用大大提高了电解制氢的效率。阳极气体分析主要组分是CO2及少量CO,还有痕量的低沸点有机物气体,且CO2与氢气体积比为1∶(10~20),大大降低了对该方法引起温室效应的预期。中图分类号:TQ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27-04
  • 王伟,吕阳成,骆广生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互溶溶剂交替浸取的方法,在室温下对中药大黄进行了浸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水和乙醇对大黄进行交替浸取能够极大的提高提取速率。水和乙醇的浸泡能够可逆的改变大黄颗粒的尺度和微观结构,经过水浸润的大黄颗粒体积增大,且颗粒表面呈现明显的多孔状结构。在使用互溶溶剂进行交替浸取时,微尺度上溶液组成分布的不均会引起局部湍流,从而极大的加强传质过程。中图分类号:TQ0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31-04
  • 石淑先,夏宇正,刘健,陈晓农,焦书科,李效玉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制的双端羟基聚乳酸与α-溴代丙酰溴反应而制得的含溴端基的聚乳酸为大分子引发剂,溴化亚铜/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研究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行为,制得了具有两亲性聚乳酸嵌段共聚物。随单体/引发剂摩尔比的增大、聚合温度的升高,共聚物溶液的特性黏度增大,共聚物薄膜的吸水率增加;共聚物在不同降解介质中的降解规律相似,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共聚物薄膜的失重增加,且在不同介质中呈现的降解速率表现为碱液>酸液>水>缓冲液。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35-04
  • 雷家珩,方伟,郭丽萍,钱菁,张安富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γ-Al2O3为载体,考察了第一过渡金属亲硫元素和Cr系元素及其负载量对Claus尾气加氢生成H2S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经预硫化后上述负载量为10%质量分数的各元素,其催化活性按大小可以划分为4组:Ni、Co、Fe>Mo、W、Cu>Cr>Zn、Mn。针对第一组的3种元素进行物相分析表明,在反应气体积比为SO2/H2/N2=0.5/3/96.5,重量时间空速(WHSV)=6 000mL/(h·g)的强还原气氛下,Ni的催化活性相为稳定的NiS2,但Co和Fe除主晶相CoS2和FeS2外,还分别具有Co3S4和Co9S8或FeS和Fe7S8的贫硫相。中图分类号:TQ42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39-03
  • 张旭,陈日志,张利雄,徐南平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细小的CoX催化苯乙烯氧化悬浮体系与无机膜分离耦合,实现了反应的连续操作,考察了温度、催化剂用量、溶剂量和搅拌速度对反应结果和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分离过程不会对反应活性造成影响,操作过程中各因素对膜通量的影响归因于此条件下催化剂对膜孔的堵塞及其在膜表面的沉积程度,而超声是一个很好恢复膜通量的手段。在m(CoX)∶m(苯乙烯)=0.16、V(溶剂)∶V(苯乙烯)=3、反应温度100℃、停留时间6h、搅拌速度800r/min,跨膜压差0.03MPa的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达54.3%,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达到51.4%,苯甲醛选择性达到31.0%,膜通量为28.9L/(m2·h)。中图分类号:TQ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42-04
  • 李正军,丁克毅,林芳,张廷有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含氟乳化剂(AEO/SDS/FSA)为复合乳化剂体系,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FMA)、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原料合成了稳定的水性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PFA)。考察了FSA用量对聚合反应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FMA用量和FSA用量等因素对PFA疏水性的影响规律。中图分类号:TQ6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46-03
  • XDM
  • 周健,宋健斐,时铭显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分子筛滤饼作被干燥物料,模拟带式干燥机进行了干燥试验研究。考察了气流速度、温度以及干燥时间对物料干燥效果的影响,并与烘箱干燥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流速度越高,干燥温度越高,干燥后物料的水分含量越低;带式气流干燥机干燥时间短,处理量大,可以连续操作,干燥效果明显优于箱式干燥器,可以作为膏糊状物料的干燥设备。中图分类号:TQ0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49-04
  • 贺华,周晓埜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固定层制气技术的发展过程,指出了今后固定层制气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固定层制气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工艺配套、设备及操作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①增大炉径,提高单个煤气发生炉的产气量;②在解决好工艺配置的前提下,大胆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③采用富氧空气进行加氮。中图分类号:TQ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53-02
  • 王会芳,李一农,连奕新,章青,张祖芳,方维平,杨意泉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XH-3型催化剂是在XH-2型催化剂(Co-Mo-K/γ-Al2O3)的基础上引入第3种活性组分钨而制成的。通过活性评价和工业侧线试验,结果表明XH-2、XH-3型催化剂在最佳活性温区和耐热性能方面各具特色,可以进行组合填装使用。12tXH-2/3型组合式耐硫变换催化剂已经成功应用于合成氨的变换工序中,能够达到生产工艺的要求。中图分类号:O643.36;TQ4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55-04
  • XMM
  • 陈明亮,赵劲松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事故历史调查表明变更管理(MOC)不当是导致重大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世界各国的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体系都已将MOC列为一个关键。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化学过程工业的MOC详细流程。分析了由于变更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化工行业的一些典型事故案例。并在对现有计算机辅助MOC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MOC集成系统。预测了MOC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59-03
  • XGM
  • 宋玉春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柴油燃料车和轻型货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引起柴油供应紧张,美国环境保护署新颁布的环保法规推动了超深脱硫柴油的发展。尽管超深脱硫柴油在大规模使用前,还需解决生物柴油掺混使用中的质量问题,以及氮氧化合物和烯烃等的减排问题,但美国炼油商对超深脱硫柴油市场充满信心。中图分类号:TE626.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62-04
  • XHM
  • 王联结,陈建华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质纤维原料作为一种可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资源,其转化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而木质纤维原料的预处理是利用木质生物资源生产乙醇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阐述了木质纤维原料的常用预处理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中图分类号:TQ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7)06-0066-04
  • XJM
  •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LM
  •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XKM
  • . 2007, 27(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